2008年2月,南韓新總統李明博上台,掉轉了前總統盧武鉉和北韓緩和關係的「陽光政策」,改為親美、日路線;同年5月,台灣二次政黨輪替,馬英九政府修正了8年民進黨陳水扁政府甚至李登輝時代「反中親日」的政策,跟中國大陸大幅改善關係,擴大經貿交流,降低兩岸長期的對峙等,都造成東亞國際政治板塊不小的移動,只是韓國、台灣有前例,外界不難評估、適應。但今(2009)年8月30日的日本眾議院大選,民主黨獲得超乎預期的壓倒性勝利(115→307席),牽動的變化可就大了。
長期執政的日本自民黨慘敗(300→119席),象徵著戰後的政黨系統結束,這回自民黨討好選民的「售票機器」真的老朽故障了。自民黨建黨以來,雖是第二次失去政權,卻是首次淪為第二大黨,1993年非自民黨的細川護熙短期執政時,自民黨還是第一大黨,事後分析,自民黨的支持階層跑掉了三成。如此,自然會是日本政治史莫大的轉折。
競選政策多,實踐不易
由於民主黨在參議院的席位未過半,因此還是得和承襲過去社會黨路線的社民黨(6席)及從自民黨分出的國民新黨(3席)組聯合政府。惟議席規模懸殊,重心還是在民主黨身上。9月16日,以民主黨為首的新政府,已在日本國民的期待與不安交雜中上路了,期待是希望它真能提振日本,帶來新氣象,不安是諸多大變革,誰知道它行不行?
坦白說,1998年成立的民主黨有點像大雜燴,中道、左、右各路人馬聚集,既有如前北海道知事橫路孝弘為主的舊社會黨集團,也有以前原誠司為主的保守國家主義集團,內部見解的隔閡,恐怕比民主黨和自民黨的分歧更大。
過去民主黨的支持基礎是工會,其重要人物在經濟界的人脈,鳩山首相(黨魁)和日本經團連名譽會長奧田碩較熟,外相岡田克也有經團連現會長御手洗富士夫支持,幹事長小澤一郎則與京陶名譽會長稻盛和夫親近;立場較右的國土交通相前原誠司(出身松下政經塾)與經濟同友會的牛尾治朗親近,而牛尾也是很右的前首相安倍晉三的支持者和遠親。但整體來說,民主黨和日本經濟界的關係遠不及過去自民黨深厚。民主黨勝選後,經濟界才見風轉舵靠過來。
民主黨的大勝,從另一角度來看,也是巨大的壓力與難處,因為現代民主政治的選民,給予勝選政黨猶豫、考慮的時間越來越短,新政府若要維繫民眾的支持與關注,必須迅速將想法付諸行動,做出成績。而民主黨確實推出不少統治國家新穎的競選政策宣言(manifest),可是真正執行起來會如何,目前很難判斷。譬如:在政府中央設置經營政權的司令部國家戰略室(暫時,日後擬提升為局),由副總理菅直人擔任國家戰略相,制定政策方針,推動擺脫過去自民黨依賴官僚(官僚主導)的政治。不用說,這一定會啟動主導權之爭。
對美、中關係變化受矚目
還有,自民黨黨三役權力非常大,分擔了和政府對等的腳色,這雖在其他議會民主國家是沒有的,但在日本行之多年,根深蒂固,而民主黨將黨幹部放在部會首長,政府與執政黨一元,這在日本是大變革,並不是簡單容易的事。選民是多數選擇了民主黨,可是信任感尚未建立,不穩定,單是政府的轉型就需要度過一段磨合期。
有評論家認為,如果一年內經濟沒起色、失業率沒降低,選民可能就會失望了。選前民主黨慷慨開的孩童津貼、高速公路免費等公共政策「支票」能否兌現,國內外也會瞪大眼睛看。再者,民主黨本身,原為民主黨代表代行、現為幹事長,擅長打選戰的小澤一郎在眾議院的勢力大增,旗下子弟選前50人,選後增加了100人,總數為150人,會不會變成民主黨的「影武者」呢?
歐美乃至全球的許多國家,政黨輪替之後,很可能會一邊轉換原有或陷入僵局的外交政策,一邊現實的維護外交的持續性。很典型的是,二戰後初期,西德阿德諾政府(基民黨、社會黨聯盟)制定了與西方盟國為主軸的基本外交路線,1969年布朗德政府則推動與東歐國家緩和關係的「東向政策」;冷戰結束,柯爾政府親西方,後來的第二屆施洛德政府則和俄羅斯大幅改善關係,而梅克爾政府又轉為親美。儘管這次日本眾議院選舉成敗的關鍵在內政,然而,新政府外交的可能轉變仍備受矚目。焦點在對美國、對中國關係的推移。
美疑日本變心
在民主黨的競選政策宣言裡明寫著要「對等的美日關係」,以及「全力與亞洲國家建立信賴關係」尤其是和中國有「戰略互惠關係」,引起了廣泛的議論。偏偏又有幾個插曲,其一,鳩山在日本『Voice』月刊9月號(8月10日刊行)一篇闡述其「友愛」政治哲學的文章,被『紐約時報』部分譯成英文,如:「日本在冷戰後繼續被美國主導的全球化市場原理主義翻弄,處於盡是追求資本主義的潮流中,失去了人的尊嚴」;「全球化的經濟,損傷了日本的傳統經濟活動,破壞了區域社會,重新注意在進行全球化的過程中被拋棄的價值是政治的責任」;「創設東亞共同體。美日安保條約固然繼續是日本外交的礎石,但同時,我們作為一個亞洲國家,必須持續建構區域經濟合作和國防安全架構」;「中國一邊擴大軍力,一邊將成為主導世界經濟的國家」……等等,取了看似較衝著美國的語句,在美國的日本專家、媒體,立刻響起擔心會對美日關係有壞影響的聲浪,質疑鳩山實現東亞共同貨幣、建構「東亞共同體」是不是要「脫美入亞」?美國政府表面上靜觀,水面下則使勁探詢鳩山的真意。由此亦可看出,鳩山的「友愛外交」、「與價值觀不同的國家順當來往」,美方有點「敏感」。
其二,今年2月,美國歐巴馬政府剛成立之時,小澤說「美國光是海軍第7艦隊在遠東就夠了」,令美國政府震驚。這些都讓美國生疑心病。
聯合政府協議脆弱
民主黨、社民黨、國民新黨三黨聯合政府在外交、安保(國防)方面,所達成的協議脆弱如玻璃。「樹立緊密、對等的美日同盟關係」、「目標建立東亞共同體」、「站在廢棄核武的最前線,去除恐怖威脅」等是一致,但如印度洋供油,社民黨主張「立刻撤掉」,民主黨主張「明(2010)年1月到期,不做單純的延長」,亦即或許變更形式,未得出結論。
至於三黨新政府協議「提出修改美日地位協定,調整美軍重新整編、駐日美軍基地」,尤其被認為會動搖美日關係。新政府對於遷移美國海軍陸戰隊在沖繩的普天間機場,希望幅度更大,最好移到沖繩縣外甚至國外去──美國鐵定會反彈。而修改美日地位協定,對於現在「在起訴前,不能引渡美軍犯罪嫌疑者」,「即使美軍駐地發生污染環境事件等,日本也不能進去調查」的情形,都希望更改,以前自民黨均是就事件「修改運用方式」而不改協定,新政府則想去動協定。這方面,美國不願意更改協定是因為美國和別的國家也有類的協定,美方擔心,一旦鬆動,別國也比照的話,美國將吃不消,因此這點美日談判可能很麻煩。
岡田對阿扁說「不支持台獨」
另外,新外相岡田克也的作法亦是關鍵,他在中國、美國、韓國都有人脈,向來堅持原則的岡田,還是抱著想和美國商量「美軍重新整編」的態度,同時已啟動調查前朝是否與美國訂了有關容許美艦攜帶核武入境或通過領海的密約。
關於岡田外相的介紹,大陸媒體多著墨於他認為「新疆、西藏是中國的內政問題」,且「不贊成日本首相參拜靖國」、「被(日本)右翼貼上『媚中派』標籤或稱其為『中國代言人』也不以為意」、「推崇孫中山」等等,但大家都忽略了,岡田曾來過台灣。
2006年3月21日,半年前卸下民主黨代表(黨魁、黨主席)的岡田克也低調進了總統府和陳水扁會談,台灣媒體隻字不提,很喜歡談論台灣政治的日本『產經新聞』也沒報,為什麼呢?原來是岡田說了令當時台灣執政當局及日本右翼覺得非常不中聽的話。據『日本經濟新聞』(2006年3月22日山田周平記者)報導,岡田向陳水扁說明,民主黨的立場是不支持台灣獨立,而且認為「和平解決中台問題是很重要的」。此後台灣獨派和日本援獨團體都把他當成眼中釘,經常用負面詞彙形容他、批評他。
能和鄰國「真正和解」?
撇開外界斤斤計較鳩山新政府會不會改變與美國、中國關係份量的好奇,如果從宏觀的歷史角度來看,應該還有更值得期待的議題。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就算歷經過多次政黨輪替及侵略戰敗,也不曾改變「脫亞入歐」的國家對外方向,迄今仍未脫離「輕忽亞洲」,所以這回不光是政黨輪替,也是修正自明治維新以來整個結構的機會。
自民黨當政幾十年,沒有就侵略戰爭和鄰國「真正和解」、道歉,西德布朗德總理上台後訪問華沙,在昔日猶太人的集中營雙膝跪下,為納粹屠殺猶太人道歉,感動了全歐洲,回過來看日本,鳩山新政府能化解這歷史遺留的問題嗎?新政府會不會教導日本學生二次大戰真正的戰爭歷史?
坦白說,亞洲國家對日本閉鎖的印象未曾解消,以二次大戰當時的歷史經驗來說,對日本的信賴關係也不夠充分。日本會不會修正「向美國一邊倒」的外交而真正融入亞洲?
右翼惶惶不安
這次民主黨躍上舞台、自民黨垮台,除了美國有點疑慮之外,最惶惶不安的莫過於日本右翼。「台美日合作」以對付中國是右翼長久的佈陣和盤算,然而,現今不單是台灣的馬英九政府,連日本自己新的、以民主黨為主的政府,也擺出和中國親善的立場,他們覺得,「鳩山政府排拒美國式的全球化,構築(剔除美國的)『東亞共同體』和大陸共黨政府立場相通」。右翼又在呼籲應策動「官民」,重新再強化「台美日」關係。
其實,打從嗅到民主黨有勝選的跡象時,保守日媒就開始不厭其煩的反覆再三論說、叮嚀民主黨千萬不要在「美日同盟」上點火,強調中國持續增強軍力和北韓的核武威脅,日本的國防安全得依靠美國的「核子傘」。
它們卯勁勸說:鳩山追求與美國對等的關係,實則英、德和美國也並非對等關係,那真的很困難。日本國民即使對美日同盟特定的部分不滿,但對整體同盟的支持還是蠻高的,如果民主黨處理美日同盟發生失誤的話,很可能會失去國民的信任。再說,美日同盟如不穩定,對民主黨重視亞洲的外交或許也會有不良的影響。選民要的未必真是孩童津貼、高速公路免費,而是國家前進的方向等等。
又報導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表明,「不再談判」關於美軍重組的問題。講述「外交,通常無法100%實現本國的主張」,這麼謙抑,為的就是要維護跟美國的政治、軍事關係。
有時它們還聯合美國的保守派如前副國務卿阿米塔吉,一起來歌頌印度洋供油也符合日本的國家利益,為說控制21世紀躍升的中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堅持美日同盟。可見來自右翼、保守派的牽制是頗強勁的。
兩岸不能掉以輕心
而鳩山政府會「親中疏美」嗎?選後沒幾天,鳩山立刻與美國總統歐巴馬通電話,表示「美日同盟是主軸」,又和美國駐日大使約翰魯斯會談,不是在小心小心翼翼維護美日關係嗎?9月21日鳩山前往美國,參與聯合國大會,會晤美國政要。接著,預定陸續要跟中國(10月訪中)、韓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印度等各國領導人會談。
民主黨領導人過去的言論或許帶有些許「親中疏美」的味道,但拿到政權後怎麼做以及面對保守派的壓力,則是另外一回事。
日本政黨起伏,台灣獲得的啟示是,在日本應該和各黨派廣結善緣,不要像過去兩蔣、李登輝、陳水扁時代,老是只跟日本保守派甚至右翼攪在一起,日本社會民心也是會變的,誰知哪天什麼政黨會異軍突起?
在戰後承擔起政治體制的自民黨,如今失去快速決策的機能。泡沫經濟崩潰後,經過「失落的10年」,同一時間,中國、韓國經濟、技術水準晉升,具有國際競爭力,改變了東亞政經地圖,如果鳩山政府表現跟自民黨半斤八兩或更糟,那麼它們掌握、主導政局是不會長久的,日本可能會陷入一段政治混亂時期。
較之自民黨,以民主黨為主的鳩山政府,應該比較不會插手或破壞兩岸關係,不過,日本介入兩岸的手法早已「民間化」,由右翼打著民間的姿態深入台灣社會,繼續操弄,所以,無論是日本哪一黨當政,兩岸領導階層都不能過於樂觀或掉以輕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